<address id="jvtfp"><listing id="jvtfp"><meter id="jvtfp"></meter></listing></address><address id="jvtfp"></address>

            您現在的位置 : 首頁 > 新聞中心

            新聞中心

            加強生態保護 “蘇”寫美麗江蘇新畫卷

            發布:admin 發布時間:2023-06-28 瀏覽:335次

            6月26日,全省生態保護工作會議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季度推進會在南京召開。首次以省政府名義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生態保護工作,這場會議可謂干貨滿滿:從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強生態保護立法、執法、監管,嚴厲打擊嚴重破壞生態行為的江蘇實踐,到“生態島”建設、生態保護空間管控、自然保護地監管等創新舉措,美麗江蘇圖景正在江蘇大地得到充分展現。

            守護生態空間,對標美麗江蘇圖景釘釘子

            “微笑天使”江豚在長江江蘇段逐浪嬉戲,“鳥中國寶”東方白鸛在江蘇無錫等地“成群做客”,“昆蟲界國寶”中華虎鳳蝶在江蘇南京“翩翩起舞”,“活化石”松葉蕨在太湖生態島“快樂生長”,藍天白云成為常態,綠水青山觸目可及......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二階段會議上,江蘇曾用一段生動的描述向世界講述了茉莉花故鄉生態保護的故事和萬物共復蘇的生態文明理念實踐。

            “水韻江蘇”是江蘇最靚麗的名片。作為全國唯一擁有江河湖海的省份,江蘇是中國水網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水域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6.9%,居全國之首。江蘇山水林田湖草類型齊全,呈現出“一山二水七分田”的生態系統特點,造就了生物資源的多樣性和物種種類的豐富性。

            生態保護,規劃先行。在全國率先印發《江蘇省生態空間管控區域規劃》,將全省22.49%的陸域面積劃定為生態空間管控區域嚴格保護起來。修訂完善《江蘇省長江水污染防治條例》《長江船舶污染防治條例》,印發《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江蘇省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方案》等文件,出臺嚴于國家的多項涉水地方標準,劃定優先保護單元723個、重點管控單元1322個,一般管控單元565個,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長江。

            自2017年起,在全國率先啟動生物多樣性“摸家底”行動,推動全省80%的縣(市、區)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記錄物種數達6903種?;诒镜渍{查成果,同步制定《江蘇省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第一批)》《江蘇省外來入侵物種名錄(第一批)》《江蘇省生態環境質量指示物種清單(第一批)》,指導物種分級管理與精準監管。

            2021年,出臺《江蘇省生態空間管控區域調整管理辦法》和《江蘇省生態空間管控區域監督管理辦法》,確立生態空間管控區域在國土空間開發中的優先地位,確保全省生態空間保護區域“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span>

            2022年4月,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施意見》,構建起加強生物多樣性監測觀測、棲息地保護等工作體系?!督K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已列入省政府2023年立法工作計劃項目草案。編制實施《江蘇省大運河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規劃》,推動大運河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架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梁柱。

            年年謀劃,層層推進。正是“釘釘子”式的一錘接著一錘敲的堅守,讓“魚米之鄉”的“蘇”字有了綠意盎然的底色。

            目前,江蘇全省共有各級自然保護地211個,總面積96.14萬公頃,占全省陸域國土面積8.3%,維護了丹頂鶴、麋鹿、長江江豚等多種珍稀瀕危物種的生存空間。

            擴大環境容量,推進生態環境治理新探索

            作為經濟大省,江蘇以占全國1.1%的國土面積,創造了超過10%的經濟總量,但人多地少、資源缺乏、環境容量小始終是特殊省情,國土空間開發強度高,一些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呈現“小斑塊”“破碎化”的問題。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在發展中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推進發展。2019年,江蘇在南京市高淳區、宜興市、徐州市賈汪區、常州市金壇區等4個地區開展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通過生態修復保護,有效地削減污染負荷,持續優化區域生態系統格局,不斷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

            除了建設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區,江蘇還創新推進生態安全緩沖區建設。走進泗洪縣城北污水處理廠尾水濕地公園,空氣清新、水聲潺潺,一群水鳥正在覓食?!俺菂^污水處理廠是按照一級A標準建造的,其出水雖然滿足回用水的基本要求,但離功能區環境目標仍有差距,從提升環境容量的角度來說,仍有提升的空間?!彼捱w市泗洪生態環境局水科負責人王星星說。在反復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泗洪縣在城北污水處理廠邊建起一座占地280多畝的生態安全緩沖區,對泗洪城北污水處理廠尾水水質進行深度凈化,兼顧生態環境修復與改善,同時具備一定的景觀效果與休閑功能。由于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的自然凈化能力,治污成本也顯著降低。

            近年來,江蘇不斷推進生態安全緩沖區建設,創新環境修復體系、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建設了一大批污水處理廠尾水生態凈化型緩沖區,出水水質基本達到地表水準Ⅳ類標準。目前,江蘇共建成各類生態安全緩沖區45個,這些緩沖區項目的建成和使用不僅能提升污水處理廠尾水水質,也有效促進了流域前端減污增容,保障了重點河湖水生態安全。

            對污染物排放量做減法的同時,對擴大環境容量做加法,建設美麗江蘇,終究是要萬物復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根據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熱點分布,江蘇在長江沿岸、太湖周邊、大運河沿線、沿海濕地、江河湖蕩、低山丘陵等流域海域區域開展生態島試驗區建設,以相對完整的自然地理單元為基礎,通過若干個生態島試驗區建設,將點狀區域串珠成鏈,構建物種遷徙和基因交流的生態通道,提升自然地理單元的系統性和連通性,進一步放大生態效益,逐步形成全省完整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空間和綠色發展新格局,促進人與自然融合發展。

            對自然生態實施保護修復,一個鑲上更多“綠寶石”,展現生態高顏值的江蘇畫卷正在徐徐展開。目前,江蘇已建成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31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8個,數量居全國前列。

            強化監管執法,牢牢守住生態保護底線

            構建全省“442211”的生態保護監管體系,對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空間管控區、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監管重點區域等4個方面建立生態監測和評估體系,落實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生態環境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制度、自然生態保護修復行為負面清單制度和生態空間管控區監督管理辦法等4項制度,組織實施“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專項行動和長江三公里生態破壞問題排查行動等2項行動,建立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和生態保護修復工程2個載體,建設省級生態保護1個監管平臺和省級生態質量1張監測網絡,提升生態保護監管協同和基礎保障水平。

            在全國率先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監管試點,利用衛星遙感等技術手段推動問題線索核查整改。常態化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嚴格落實各項整改措施,實現問題“動態清零”。組織實施長江沿岸三公里生態破壞問題排查。長江岸線利用率降至37.9%,騰退岸線長度、復綠面積均居沿江省市第一。

            西山島是全國淡水湖泊中面積最大的島,是太湖健康生態系統維護的關鍵節點和生態屏障,也是長三角核心區重要生態服務功能的支撐地。2020年,蘇州市提出,把吳中區金庭鎮所在的西山島打造成太湖生態島。2022年5月,蘇州市生態環境局、市人民檢察院和吳中區政府聯合發布《蘇州市太湖生態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示范基地建設方案》,開啟了高標準打造全省首個集修復示范、法制警示、科普交流和監測監控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示范基地的序幕。截至目前,該基地已建立替代性修復項目清單“雙向”匹配,已落地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25件,共涉及生態修復資金約200萬元,打通了環境污染點到基地開展替代性修復的新路徑。

            為全國發展探路是中央對江蘇的一貫要求。近年來,江蘇在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上不斷探索制度創新,充分體現了勇于探路的責任擔當。在全國率先實現省內各市縣水環境區域補償全覆蓋,發揮檢察公益訴訟作用,積極探索確立全鏈條追責和生態環境損失整體性認定規則,在全國首創異地補植、勞務代償,推行增殖放流,努力讓生態環境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破壞者賠償。

            建立健全生態補償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將省級生態補償資金分配與各地生態空間管控區域保護情況掛鉤,2013年以來累計下撥生態補償轉移支付資金154億元,全部用于環境保護、生態修復。


            欧美疯狂做受,好紧好湿视频,www.A级毛片,国产成人91精品露脸对白